找到相关内容236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佛教伦理及其哲学基础

    世界的特殊心理训练,慧学是增长智慧的修习活动,以此断除烦恼,超越生死,获得解脱。佛教强调三学是佛教的实践纲领,并主张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。大乘佛教还提出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「六度」来配三学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4071302.html
  •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基础

    痴)是世间的善法。三学(戒学、定学  、慧学)、六度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  般若)是出世间的善法。  (注 22)﹕卍续藏一五○册,三九六页。  (注 23)﹕卍续藏一五○册,四○四页。 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671323.html
  • 追思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

    人,必不孤寂,而且会修“忍辱波罗蜜”来成就自己的人格。  “智”:法师谓此乃内力之表现,能了然宇宙人生真理以造福人群。际此价值  观混淆的时代,年轻人若能冷静理智面对,凡事透过观察、思考与判  断;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671324.html
  • 早期中国佛教的大乘小乘观

    妙法莲华经,卷五,分别功德品  :「况复有人能持是经(妙法莲华经), 兼行布施、  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?其德最胜, 无量无  边……疾至一切种智。 」大正藏 IX,页 45 下。 此  句在...

    周伯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2571348.html
  • 印光大师——儒佛会通的净宗始祖

    本」之说,又常谓:「治国平天下之权,  页199  女人家操得一大半!」[注106]  印师强调教育子女,当从小在根本之学上着力。所谓根本者,即「孝亲济众、忍辱笃行」[注107],培养善心、防止任性。...,即「孝亲济众、忍辱笃行」[注107],培养善心、防止任性。印师提醒父母:「欲子弟成人,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,能为子弟作榜样始。」  [注108]以身作则、家规严整是家门得兴的定理。而从小教导子女...

    陈秀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3271357.html
  • 曼茶罗修法

    资粮,但我们所积累的资粮还不够成就,所以,让相续中的资粮不断增长是必不可少的。 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等都属于积累资粮的方式,但这些方式都不如供修曼茶罗殊胜,这种修法像金刚萨埵修法一样,是密宗...

    见内

    |供曼茶|加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12551371400.html
  • 菩提心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!

    努力。在大乘佛教中,这些实际行动被称为六度,也即六波罗蜜多。六波罗蜜多的基础是慈心与悲心,在此基础上,才能真实修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六种波罗蜜多。如果缺乏慈悲心,六波罗蜜多就不是真正的...

    堪布慈诚罗珠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13032071401.html
  • 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(续)

    ldquo;四摄”(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)、“六度”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),这样做,对于调融社会的各种矛盾,涵养自己的情操,提升自己的人品,自然是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971421.html
  • 英伦归来话佛教——净因﹑圆慈法师访谈录

    波罗蜜稍有不同,南传上座部佛教提倡十波罗蜜行:布施、持戒、般若、舍世、精进、忍辱、真实、决意、慈、舍。从无始以来,在生死流转的每一期生命中,菩萨都必须从各个方面来修习这些胜行。   促使菩萨如此非凡地勤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5871440.html
  • 王雷泉:佛教教育的目的、方法及前瞻

    以佛光明、诸菩萨、佛所化人、菩提树、佛衣服卧具、饭食、园林台观乃至音声、语言、文字而作佛事。佛教教育的途径,亦不出大乘六度所摄,即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为根本。元代昙噩所撰《六学僧传》,...

    王雷泉 (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2773263.html